【沒有圖片】拖稿玩家模式(有雷)
最近實在太忙,所以大概要至少下半年後,才有時間圖文了。
況且今天這篇是不是也等到之後再寫就好?
(如果記憶還在腦中。)
簡單來說,《月球隕落》是我覺得完成度很高的一部電影。
(但這成果是否能被大眾接受,我想大概還是見仁見智吧?……)
或許它也反映出在現在這個內容產物如雨後春筍的年代,
故事要吸引到人有時候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。
(當大家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別的東西影響而跑走時。)
我認為這部片最值得肯定的地方之一,
就是在它的畫面意象上來說,有一張那個月球很接近地球的海報或劇照(黑色的),
差不多就是以前曾看過的概念圖的實現版。
而這部的題材根本屬於「江湖傳說的芭樂」的等級,
有點類似「星際大戰vs星際爭霸戰」或「DC對漫威」這種噱頭。
(這樣講有點誇大,應該有更接近的比喻。)
好幾年前我看到外電新聞時(還記得好像是在搭客運時滑手機看到的。),
只覺得莞爾。
不是說瞧不起,是真實性的問題。
當它寫到「羅蘭艾莫瑞奇將要拍月球撞地球的題材」
這一看就感覺很唬爛。
有點像是撰文作者在表達說:
「這個人當災難片之王當到頭殼壞掉,把主意打到
月球撞過來的東西上面去了。」
變成好像一種酸哏似的。
(那篇文章會給人的感覺效果。)
身為讀者的你當下會想說:
「Really?大概是開玩笑吧。」
而就算不是愚人節玩笑,而是你去查網路,
真的可找到該導演的頁面,寫說「發展中」(或已宣布),
心想這八成也會無疾而終。因為難度太高了。
所以也正因為如此,我覺得這電影的問世實屬難得。
因為它並不是容易實現的題材。(所以:不!導演真的不是在開玩笑,他真的拍出來給你們看了。)
這無關特效,現在特效能做到的事太多。
而是「這件事發生了會怎樣」的問題。
月球撞地球,基本上一分鐘就可以演完了。(以一部影像來說。)
或者你可去看國家地理,太空系列都有演過。
簡單來說就是「穩死的」。
《2012》就已經夠滅絕了,
月球隕落的話,還真的很難想出若要用現在科技,
編導要怎麼去圓這個故事的結果。
當然,你也可以說我們可以看撞上的版本啊(Bad Ending)。
但一來本片導演本來就不是這種風格。
(他通常是讓大家看到災難片中的復甦希望。)
二來喜歡你可以去看《驚悚末日》,那種路線也是真的有拍過了。
(雖然你還是可以說:但我要大場面加料版的。)
但如果是要解決這個難題,
那麼,加入外星科技的元素,大概就是最可能的方式。
本片其實還很像《ID4星際終結者》與《2012》的綜合體。
(話說《2012》若重製IMAX版我應該會去看。)
另一方面,我覺得對預算這件事,本故事彷彿也有種自嘲的意味。
(就像那個從博物館挖出來的太空梭一樣。)
但這也沒什麼不好,
一如開頭說的,本片要面對的恐怕不是錢的問題,
而是這題材能不能在今日引起共鳴。
然後我蠻佩服導演的是,其實本片結局就是《ID4星際重生》的翻版,
根本一模一樣的對話情節。
其實應該還是念念不忘這個沒能繼續拍下去的系列吧!
這代表他是一個很有毅力的人,
即使前一個故事暫停開發下去,
他也會用這個新的題材繼續設法完成一些理念或敘事。
不過說到這,這故事也有一個困境要面對就是,
形式上它有續集的空間。(遠古智慧這太多東西可以發展了。)
但實質上它是一個跟「月球墜落」有關的東西,
也就是月球事件才是主體。再繼續講下去的話會偏題,所以我認為就並不適合了。
這是光譜的問題,把這題材的調性稍微偏移的話,
它就會變成另一個故事:《朱比特崛起》那種。
(我今天返家時想到的,這兩個題材其實還蠻像。)
但朱比特的重心不是木星,而是星際帝國。
所以如果《月球隕落》的題材不是月球,
而是「戴森體帝國」之類的話,或許就會是不一樣的可行路線。
說起來,我覺得導演應該繼續拍更多不同的其它科幻片。
而《月球隕落》,會很像是他把個人作品給「小說化」成集,
其中的一個短篇故事,給影像化的結果。
(說真的,本片真的超有「科幻短篇」感!
就這切入點來觀,那這個短篇小說故事能被拍成電影,真的是了不起的成就。)
身為科幻迷,你希望你有興趣的那些題材,
永遠都只能被困在白紙黑字的封印空間中嗎?
留言
張貼留言